1号字画课堂:解密《祭侄稿》(1)

发布日期:2015-08-11

颜真卿的行草书作品《祭侄稿》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古往今来,《祭侄稿》都备受书法爱好者的青睐,难以数计的书法创作者以此为学习范本,从中汲取自己的艺术养分。为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祭侄稿》,我们自本期开始刊登中国书协会员,浙江省书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爱国先生撰写的系列讲座———《解密〈祭侄稿〉》。本次讲座将从读、临、创等方面进行分析讲解,以使读者学好并写好《祭侄稿》。———编者

第一章经典解题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作者为唐代颜真卿(708-784)。此作书于乾元元年(758年),墨迹,麻纸本,行草书,纵28.3厘米、横75.5厘米,总共23行,每行字数不等,共268字(涂改34字);钤有“赵氏子昂”“赵”“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句曲外史”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内府等收藏,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共被害30余口人。唐肃宗乾元元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遇难亲人的尸骨,最终只搜寻到侄子季明的首骨,于是挥泪写下了这篇流芳千古的祭文。

《祭侄稿》作为一篇祭文,作者书写时的心绪可想而知,整幅卷面并不整洁清爽,笔速急促、匆忙,书写中涂抹、删补时时可见。纵观全篇,悲愤激越之气溢于纸面,开始时作者尚能驾驭住自己的感情,写得大小匀称、浓纤得体;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时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痛与激愤,感情像火山迸发,狂涛倾泻,字形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跃然纸上。起首的凝重、中段的激越、篇末的忘情,无不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

此帖本是稿本,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书法创作,但正因为作者无意于书,所以整幅字写得神采飞扬,起伏跌宕。《祭侄稿》辉耀千古的艺术与人文的双重价值就在于其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祭侄稿》是颜真卿最精彩的传世行书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被尊为“天下第二行书”。

行草书自魏晋时期成熟且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以来,时代正呼唤代表唐代书法、反映行草书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新的发展的杰作出现。因此,《祭侄稿》的出现彻底振起了唐代的行草书,有力地改变了人们对唐代书法只有楷书辉煌的印象。它创造了自晋代“二王”以来中国行草书发展史上的新高度,发展了“二王”、丰富了“二王”、超越了“二王”。它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此后唐代书法的发展演变,更对后世书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号字画网书法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13-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