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字画课堂:曾来德讲书法(4)

发布日期:2015-08-11

我讲徐渭的草书进入书法史是因为他是一个士大夫文人、一个名士,这种说法很多人未见得完全同意,因为徐渭的草书看上去有对传统“二王”帖学审美系统和稳定范式的反动。这似乎是一种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但在书法艺术并不自觉的时代,我认为偶然性更多一些,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作用更大一些。

在一个封建体制高度完备的系统内,艺术史是谁写的?是士大夫文人。如果徐渭没有进入士大夫阶层,他的书法根本不会留存下来,也就不会构成书法艺术史上风格演变的意义。

因此,我们有必要检讨或者是警惕由士大夫书写的书法史。科举考试对书法的要求迫使文人个个练得一手好字,而“好字”的标准是按照士大夫对书法的标准来的。这样一来,一方面,书法完全源自实用目的,很少有人抱有自觉的艺术追求;另一方面,有名望的书家大多将书法看作修身养性的“小技”,只顾锤炼技术或追求接近那些书法史上的经典范例,而缺乏对艺术本体的思考和创新。这使得书法艺术极度僵化和模式化。所以从总体上说,中国书法史中多的是高级匠人,而缺少真正的艺术家。到了清代,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倡导“民间书风”,用质朴的“民间书风”给暮气沉沉的士大夫书法注入新的活力,书法艺术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今天人们常谈到的“民间书风”其实并不是近20年才开始出现的一个问题,而是从清代就开始有了有意识的实践。之所以说从清代开始,主要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些证据,看到了书法家们的主动追求。其实,这样的追求或者说自然的影响,也是贯穿于整个书法史的各个阶段的。历代的书法艺术大师都或多或少从民间书法中吸收过营养,只是因为历史没有记载,或者这些大师们自己不愿意承认而已。

在我们被认为正统的书法史外,其实还有一部没有写进文化史的民间书法史,而这部民间书法史构成了另一种书法传统,也就是民间书法传统。这部散落民间的、没有记载书写者的书法史,是那些淳朴的民间艺人创造的,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碑学”传统,它和被历代士大夫奉为正统的“帖学”共同构建了我们的书法传统。

帖学和碑学,也可以说就是书法的正史和野史,两者的关系就是“民间书风”和士大夫创造的正统书风之间的关系。作为书法正史和主流的帖学传统,其实是从民间、从书写的实用性开启的。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所划分出来的帖学和碑学的本原是一样的,都是从相同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只是由于书写者社会结构、分工的不同,被人为地划分成了各种等级。

像王右军、颜鲁公、苏学士等达官显贵的书法,通过书稿、便条等形式流传下来,是写在纸面和布帛上的,因此被称为“帖学”。士大夫文人写书法不是为了生存,而是在做官之余、政务之余修身养性,让自己的欲望、权力、心机等得到调节和释放。而碑学则是靠写字养家糊口的民间艺人、底层知识分子创造的,它的流传形式是刻在石头上的。因为这些人没有进入士大夫阶层,名字没有留下来,因此带有民间性质。

同时,被称为民间书法的还有写经、汉简等等。这些民间艺人和工匠的作品虽然没有留下姓名、没有文人的修养,但他们既然以写字为生,肯定是技艺纯熟的。同时由于这些人被排斥在士大夫之外,其审美趣味和书写状态更自由、更见性情,因此构成中国书法的另一个审美系统,也就是以平民化的审美趣味为主导的民间书法传统。

从帖学和碑学体现的书法风格上来看,帖学整体的特点是圆润、流畅、婉转等,符合达官显贵的审美趣味。碑学则生辣,直抒胸臆,而纵观所有的碑铭墓志,尽管笔法上多方折,但实际上所有的碑又都体现着圆融之意,这也符合中国文化那种人文内涵和修养,隐含着中庸审美的总体倾向。

1号字画网书法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13-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