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字画课堂:花鸟画法举隅(19)

发布日期:2015-06-29

古代中国画理论与实践大多是脱节的。这是因为古代居于高位、把持话语权的名流雅士把中国画学说变成了炫耀文采的“玄学”,使之流于空泛、迷离。改革开放以后,受西方现代美术史及美术成就的影响,中国画家对形式美的认识豁然拓宽。但笔者认为,在接受当代西方审美意识的同时,要从新的高度重新发现和认识中国画传统笔墨的美学意义,这样才会对中国画的创作产生更积极的意义。

 

学习中国画最好的方式就是案旁领悟、眼追手摹,但初学中国画还是要把握最纯朴的法则。

中国画讲究起手式,也就是从何处起笔。以《春风还拟并鞍行》(见图一)一画为例,起手应该先画松树,满意了,再画石头,最后画马。这里的“先”、“后”只是指落墨,不包括松树的色彩渲染。

画松树一定要从松枝起手。画好松枝后,再往下延伸画树干。但两株树干不能平行,要有屈伸之,还要有前后参差变化。

画松树枝也要先画侧枝,然后画主枝,最后画新枝(见图二)。

任何画家都不能保证每一幅作品都尽善尽美,但有一点很重要,即:用松针把画得欠佳的树枝掩藏起来,也就是“藏拙”;把画得较为完美的松枝展现出来,避免被松针掩盖(见图三)。

中国画家非常注重树的旁、顶、节、梢,因为那是树“亮相”的地方。“旁”是旁枝,是指画中比主枝稍细、容易忽视的附枝。“节”其实是指树的疖子。中国画中的树干追求的往往是“残缺美”。国画家不画那些笔直的“栋梁之材”,而是对弯曲多疖的病树情有独钟,其中包含着道家思想,因为这种树在古代被称为“散木”,庄子学说中有“不材之木得以永年”之论述。这也是中国画家特有的审美理念和思想情愫。

另外,国画作品中的松树其实是剔除了画家视点和树干之间的繁杂树枝和松针的;但一定要把树干亮出来,否则难以展示松树的挺拔和苍劲。

1号字画网花鸟画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5-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