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字画课堂:书法的笔法与章法(4)

发布日期:2015-08-11

东晋,在王羲之的《初月帖》《十七帖》等作品中,章草发展为今草,同时绞转笔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如《初月帖》,假使我们不把作品中的点画当作线,而是当作各种形状的块面来观察,便可以发现这些块面形状都比较复杂。块面的边线是一些复杂的曲线和折线的组合,曲线遒美流转,折线劲健挺拔。同时,点画具有强烈的雕塑感,墨色似乎有从点画边线往外溢出的趋势,沉着而饱满。这种丰富性、立体感都得之于笔毫锥面的频频变动。作品的每一点画都像是飘扬在空中的绸带,它的不同侧面交织着、扭结着,同时呈现在我们眼前。它仿佛不再是一个扁平的物体,而是产生了体积:这一段的侧面暗示着另一段侧面占有的空间,这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晋人笔法”,是绞转产生的结果。王羲之的《频有哀祸帖》《丧乱帖》《孔侍中帖》等,同《初月帖》一样,都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杰作。

据此,我们可以确定判断笔画是否运用绞转的标志。不同的笔法形成点画不同形状的边廓:平行边廓,为平动所产生;大致对称的渐变边廓,为摆动或提按所致;而非对称的曲线边廓,则是绞转才能产生的特殊效果。

如《初月帖》(见图一)中“遣”“慰”“过”“道”“报”和《频有哀祸帖》(见图二)中“频”“祸”“悲”“切”“增”“感”等字,可作为绞转笔法的范例,这些字迹边廓变化的丰富、微妙为后世作品无法企及。后来人们想用“中锋”来追蹑晋人笔法,却不知由于绞转的缘故,锋端并不顺着点画走向简单地移动,它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处于点画之中,时而又移至点画边廓。因此,这种笔法既不能称之为“中锋”,也不能称之为“侧锋”,如果强以名之,或许可称之为“复合锋”。这正是点画边廓产生丰富变化的原因。

东晋时楷书已经建立,不过它刚从其他书体中独立出来,还带着其他书体笔法的若干影响,当时日常书写中所使用的笔法仍然处于隶书、章草(以转笔为主)的势力范围之内,而这一笔法体系的最高成就无疑以王羲之为代表,所以我们把讨论的下限延伸到东晋。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笔法发展的一条清晰线索:从直线摆动到弧形摆动,从简单摆动到连续摆动,从绞转的成立到绞转的熟练运用;从陶片文字到侯马盟书,从秦律简到居延汉简,从武威医简到《平复帖》《初月帖》,其间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但笔法递嬗的痕迹却是如此清晰,没有哪个时代的笔法能离开前代笔法的影响,也没有哪个时代的笔法不在前代笔法的基础上有所增损。这是一个从来不曾间断的过程,曾经被人们认为神秘莫测的笔法一开始便处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楷书形成前,或者更准确地说,楷书的影响扩大到整个书法领域之前的笔法史,主要是绞转笔法形成并发展的历史。

1号字画网书法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13-grid.html